三农实践网

欢迎访问三农实践网

三农实践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成功之路

江苏沭阳诞生一批“新概念农民”

时间:2009-12-31 来源:  作者:

      在江苏省沭阳县钱集镇永兴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园内,20多位妇女正在为大棚内新繁育成功的辣椒苗浇水。种植园老板谢全民告诉笔者,种植园面积500多亩,都是永兴村民入股的土地,每亩土地年保底股金600元,年底入股农户根据效益还可获得二次分红,入股农民平时在种植园打工,每天又能挣得30多元的劳务收入。

      同样的农民,同样在自家的田地里干活,但是其内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收获的只是自给自足的粮食,现在收获的却是股金和薪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让沭阳县20多万农民走出“巴掌田”,成为“新概念农民”。

      唤醒“沉睡资本”

      “我现在是一手收租金,一手拿薪金。”沭阳县陇集镇墩前村50多岁的女村民相庭华等人正在镇高效农业示范园里忙着为下一茬种植辣椒整地、清沟。相庭华两个儿子都在浙江宁波办企业,去年底,她就将自家的5亩多土地以每亩500元“年租”,租给外来大户黄小龙,此后,她便在黄小龙的农业示范园里做起了“长工”,还当上了生产组长,每月工资1500元,全年收入不下20000元。黄小龙坦言,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他在沭阳的种植规模发展到近3000亩,500多名雇工中有不少像相庭华一样,既是“股民”,又是员工。

      过去的沭阳县,土地以一家一户承包为主,分割细碎,分散经营,吃得饱但富不了,很多农民被“绑”在“巴掌田”里,牵制了该县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统筹发展。

      给农业一个“规模田野”。沭阳县采取大户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基地化经营等模式,掀起土地流转的热潮,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沭阳县万匹乡丁蒋村,722户村民将1038亩承包地以每亩年租金700元的价格,流转给殷正本等5个大户创办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建成的500个标准钢架大棚反租给当地村民种植万康、雪红、富士、盖世郎等品种果菜,并由合作社通过订单方式统一销往沪、苏、锡、常等大中城市。这样,出租土地的村民既得了租金,又在出租的土地上获得二次收益。“我家有3亩地,全都租给了合作社,又在合作社租了3个共3.5亩的大棚,上半年收入带租金得了1万多块钱,全年收入2万块有把握,这是我以前3亩地10年的纯收入。”丁蒋村曹村民丁训会感叹道。

      万匹乡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乡长王金芳告诉笔者,由于搞了土地流转,农资、化肥、机械等成本也随着下降,平均每亩地产出率多出了二三百元,加上土地“松绑”放飞劳动力,上半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380元,同比增加了18.2%。

      催生农村“上班族”

      “过去农忙一结束,便无事可做,外出打工年龄大无人要,现在,忙清了手里的农活,就到村里的蔬菜基地忙活忙活,一个月还能赚千儿八百块,一年下来收入万把块钱,比出去打工还要强。”7月11日,正在蔬菜大棚内采摘黄瓜的潼阳镇潼南村村民老李高兴地说。

      土地流转激活了沭阳县的农村劳务市场。从低效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该县农民,纷纷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的中介,到种养大户和生产基地打工,成了农村里的“上班族”。这些农村“上班族”既有在农田劳动的“钟点工”、“季节工”,也有不下田而从事“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的。

      吴集镇吕圩村50多岁的赵仙娥每天一大早就骑车到离家不远的宿迁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去“上班”。她说,“我种了大半辈子庄稼没挣下几个钱,没想到现在土地流转了,钱却来了。每天在大棚里‘上班’,太阳晒不着、风吹不着,和城里人上班也差不多。”据了解,吴集镇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吸引农民就地打工的方式,已形成近万亩高档蔬菜基地。全镇有3000多名像赵仙一样的农民成为地道的“上班族”

      庙头镇聚贤村党支书范学武告诉笔者,他们村4498亩耕地全部连片种植花木,由于花木面积大,村里的劳力不够用,每天来村里花圃中打工的外村村民不下50人。

      “现在,我们村种花大户因为雇了很多农民工,他们腾出时间纷纷外出跑销路或到外乡镇、甚至外县外省承包土地种花木,仅在本县其它乡镇流转土地就有5000多亩,常年雇用农民工3000多人。”范学武为此感到自豪。

      土地流转帮了在外打工村民的大忙。陇集镇李徐村4100口人,在外务工的村民有2800多人,让村干部高兴的是,虽然大批村民外出劳务,但村里的田地却没有撂荒。个中原因,是土地得到了规模化经营。今年初,该村常年在外务工农民自愿将1000余亩土地流转给了外来大户。村党支部书记李端陆说,随着外出务工村民越来越多,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手中流转,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只管坐收租金即可。而那些得以连片耕种的种田大户,则通过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能,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认为,解放农民的根本办法不是在农业上下功夫,而是要在使其“不务农业”上下功夫。

      政府找准角色定位

      “农民的地权是土地流转的核心,要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土地流转应约束政府的权力惯性,使政府本着‘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加强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真正把好服务关。”沭阳县书记蒋建明诠释了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

      沭阳县出台了《沭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实施方案》和《沭阳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用于指导、规范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今年3月份,沭阳还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与此同时,全县38个乡镇、场(社区)也相应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473个村(居)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了土地流转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也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土地流转工作责任意识。

      今年,沭阳县还围绕“流转促规模、流转促高效、流转促品牌”的目标定位,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包括土地流转兴办的花木、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畜禽养殖场、连片养殖小区和规模渔业等高效农业项目实施政策性质奖励。县有关部门还在水利、电力、科技、资金和农业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帮助改善生产条件,全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沭阳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6.43万亩,占耕地面积22.75%。其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69个,入股农户2.5万户,入股土地面积5.7万亩。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蔬菜瓜果等规模特色产业。全县土地流转转移劳动力2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6%,年实现劳务收入26亿元。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